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学问网 > 资讯 > 法律类

法律素质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2017-02-17 09:25

日前,新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胡绍华接受新法制报记者专访。他紧扣全省教育系统“七五”普法规划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畅谈如何推进全市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并对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路径、新形势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各个阶段

  新法制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全省教育系统“七五”普法规划已陆续出台,从规划来看,从“一五”到“七五”普法,青少年始终是普法的重点对象,您如何看待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

  胡绍华:法治宣传教育是法治江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能够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法治教育的主体受众是广大青少年学生。青少年是思维养成、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抓好这个时期的法治教育,对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从“一五”到“七五”普法,青少年始终是普法的重点对象,其目的就是要有针对性地从青少年法治教育建设的基础点、根本点抓起,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从小培养学法、懂法、守法的法治意识。《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强调,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和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知识教育。这一明确要求,为学校推进法治教育建立健全法治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操作依据。

  新出台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形成层次递进、结构合理、螺旋上升的法治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对不同阶段的法治教育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并分学段细化了教学内容与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四个方面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

  新法制报:新余市将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胡绍华:法治教育,不仅可以让青年学生知法懂法,树立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还可以使他们受到法治文化的浸润,逐步培养并形成自觉、理性的遵纪守法意识。我们结合新余教育实际,将法治教育由原来的集中开展变为常态化开展,并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学校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坚持法治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在中小学设置法治教育课程。把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计划,把法治教育列入教学大纲,贯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切实做到计划、课时、教材、教师的“四落实”。

  二是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途径,通过播放录像、电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开设法治宣传园地、“互联网+法治教育”等活动,搭建全市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交流宣传平台。

  三是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充分整合普法讲师团、法治副校长、关工委法治报告团、各职能部门法治工作者、法治宣传志愿者力量,为学校法治教育提供优秀师资,承担法治课程中交通、环保、禁毒、消防、综治、食品安全、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法律法规课程的授课任务。

  四是健全法治教育考核与督导制度。将法律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情况纳入依法治校工作指标体系,将学生法治教育作为对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丰富教育内涵 突出法治实践

  新法制报: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实效”,在这些方面新余市有哪些切实举措?

  胡绍华:新余市突出法治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引导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和特色鲜明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懂法、守法,又可以充实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内涵。

  首先,创新法治教育形式。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了法治知识课程,并聘请200多名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工作人员担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部分学校探索开展“警校共建”活动,每个干警兼任两个班级的法治辅导员,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与学生以面对面、书信、短信的方式就生活中的法律等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在农村学校,开展宪法进校园活动,组织“新余普法”志愿者深入北岗中学、大岗山小学等15所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宪法与我》宣讲、主题教育班会等一系列活动,让广大农村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在城区学校,每学期邀请新余市关工委“五老”法治报告团,进校入班为广大青少年学生作法治报告,援引实例,以事论理,以案释法,用生动形象的法治故事引导学生学法守法。

  其次,着力丰富法治教育内涵。新余市的不少学校在注重结合自身实际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青少年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如:新余市暨阳学校从遵守规则和关爱生命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交通法规宣传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经验做法《安全“三抓”,平安出行》荣获中央综治委首届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全国二等奖。新余市四中经过长期实验、反馈、总结,创立“早安528”法治教育电视平台,每周五7时28分利用教室电视正式开课,把法治教育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必修课。新余市九中将法治教育有机渗透进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

  此外,在彰显法治教育特色上下功夫。新余市还在中小学创建了交通安全、禁毒、模拟法庭等鲜明特色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切实提升法治教育效果。将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相结合,成立学生“交警”队,在校门口维持交通秩序,并向全校师生宣传关爱生命、遵守法规的知识;和检察院共同创建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模拟法庭、法治宣传和法治辅导,综合运用文字叙述、影像播放、图片展示、漫画表现等方式,将严肃、枯燥的法律知识以生动易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禁毒宣传教育基地”为中心,让学生近距离认识毒品危害的同时,以法治教育渗透为基本点,积极在活动中向学生宣传禁毒知识,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法律意识。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新法制报:对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学校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也离不开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对此,新余将如何拓宽教育途径,聚集多方力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胡绍华:中小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是实施法治教育的重要阶段。推进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

  一方面,充分发挥好学校的主导作用。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既不能是简单的法律知识诠释,也不能是复杂的法学研究,而是应当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使其形成与其年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法律素养和运用法律手段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中小学法治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载体,促使学校法治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相互融合。要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和指导青少年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正确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培养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性,强化青少年依法维护权益、有效自我保护、明辨是非善恶、有力抵御违法行为诱惑的意识和能力。

  另一方面,营造好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良好环境。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需要调动各方面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的优势,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各界的联系。首先,进一步完善家校联系机制,成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提高家庭法治教育水平。其次,发挥公检法司等部门的职能作用,运用好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制度,帮助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发挥好法律顾问作用,打造“所校共建”模式,开展律师事务所与学校共建合作,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再次,要联合社区办好“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聘用经验丰富、乐于公益事业的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指导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为社区开办青少年假期法律学习班,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体验性、生动性、实效性,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