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学问网 > 资讯 > 法律类

银行公开“赖账户”个人信息,不能任性到无视法律规定 2020-03-15 14:35

2018年,某股份制银行在官网公示了1200条逾期不还信用卡老赖名单,这是时隔3年后该行再次通过官网进行催收。与2015年公示了老赖所在城市、证件号、姓名、联系地址和逾期本金5项信息不同,此次该行仅在官网公示了身份证号码、姓名和截至2018年6月份的逾期金额。

然而此披露公告一出,引起了市场广泛热议,随后该行撤掉了该公告。

商业银行对贷款逾期的容忍度正在下降。但是银行从业人员以及银行管理人员,都须加强法律意识。债务追讨涉及到民法、商法、金融法、甚至刑法等各类型法律以及国家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银行上下都应加强法律意识,加强合规意识,避免做出违背法律以及国家政策规定的事情。

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签订的是借款合同。根据合同法的一般原理,合同本身只是当事人之间为了发生交易关系而订立的一种私人契约,该契约只能约束当事人,对合同之外的第三人并无效力。即使借款人不还款,其所承担的也只是违约责任。违约方不履行违约责任的,银行可以通过诉讼或者仲裁程序要求返还借款,从而维护自己的权利。

如果未经过诉讼或者仲裁程序,银行就擅自进行公告催款,希望借助媒体以及舆论的力量给借款人施加压力,这己经超出了合同法调整的范围。际上,法律对于哪些机关有权公开公民个人信息是有着明确授权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实践中,一些法院为了震慑被执行人,不乏采取对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的被执行人名称(姓名)、法定代表人姓名、身份证号码、未履行标的额等基本信息进行曝光的措施。

这种对私人信息的曝光,是经过法定的程序,以国家公权力的保障为基础的。

法律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有着明确规定,以身份证信息为例,《身份证法》明确规定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旦违反规定,有关人员将面临犯罪或者拘留、罚款的处分。

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也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本原则,《商业银行法》就规定,银行为存款人秘密进行保护的原则。新闻中所涉及的借款合同,虽然银行变成了贷款方,公民是借款方,但也不能仅仅因为双方借贷关系发生变化,就放弃这种保密原则。

各级法院公示“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是依照相关法律规有选择性的公示,法律之外的个人信息不会公开。

同时,对于公示的“老赖”信息,也会进行加工(身份证号隐藏几位数等等),在形成舆论压力,敦促其还款的同时,尽量保护其隐私权。

此外,能被人民法院挑出来公示出的失信被执行人,都属于在当地情节比较严重的,曝光前一般也穷尽其他执行措施,但是没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