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学问网 > 资讯 > 考研类

我国研究生的发展历史,以及复试中“双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2020-02-29 13:10

我们国家的研究生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到1965年和1978年至今,研究生的招生在1966年到1977年中间有过12年的中断,整个研究生招生工作从1978年正式进入正轨并延续至今。了解我国研究生招生发展的历史,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准备初试和复试。

1951年到1953年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是采取“个人申请+学校推荐”的方式。1954年教育部要求在前期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考试进行选拔,1955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个人申请+学校推荐+考试选拔”的方式。1956年规定招生单位可以自行决定考试试题以及考试科目,但政治和外语是必考科目。1962年开始又明确考试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1963年规定专业课和外语课由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考试内容由“全国统考科目+招生单位自主命题科目”组成,这一考试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研究生的发展历史,以及复试中“双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经过12年的停滞之后,1978年研究生招生恢复正常,当年规定学生通过初试之后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参加复试,复试名单按1:2的比例确定,但是1979年教育部又取消了复试的要求,各招生单位是否需要复试由招生单位自行决定。经过了几年的摸索,1981年教育部对研究生入学考试又重新提出了复试的要求。并在1984年明确提出要求增加复试,复试采取差额复试的方法,比例为1:1.5左右,至此研究生招生工作“初试+复试”的招生模式正式形成。

我国研究生的发展历史,以及复试中“双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1985年开始,教育部探索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在全国重点高校试点推荐免试,也就是我们后来的保送研究生。1986年开始试点研究生单独考试,1999年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采用联考的方式,随后我国研究生招生工作,国家统考、推荐免试、单独考试、联考+复试的模式基本形成。


我国研究生的发展历史,以及复试中“双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在此之后,研究生招生工作虽然有变动,但整体变化不大,比如2003年开始34所自主划线院校招生工作试点,2005年取消外语科目中的听力测试统一放入到复试中考察,2012年将原先的满足总分要求改为要求同时满足单科线和总分线的要求。以及后来的2017年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统一纳入统考,2020年工学专硕统一归为八个大类等。


我国研究生的发展历史,以及复试中“双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教育部曾规定复试的权重要达到30%到50%,因此复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早期的研究生复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漏洞,比如学生提前和导师联系,导师在面试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打高分或者问一些简单的问题,那么这个学生基本上就不会被淘汰。这种现象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研究生复试的公平性。为了尽量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减少导师主观意愿对复试的干扰,考研复试“双盲制”和“抽取制”逐渐得到流行。“双盲制”是指考生复试当天,导师不知道面试哪些学生,学生也不知道进入哪一个房间复试,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分配现场通过抽签来决定。这就有效避免了学生和导师之间提前打招呼对考试的影响,因为学生恰好分配到自己打招呼的导师这种概率是很小的。

我国研究生的发展历史,以及复试中“双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保障复试过程中的公平性,又在复试过程中引入了“抽取制”,目的是为了避免导师主观意愿对考试难度产生的影响。比如导师不喜欢的学生可以问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导师喜欢的学生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这就对考生的复试分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弥补这一人为缺陷,考研复试引入了“抽取制”,“抽取制”就是在复试之前拟定复试题目,在保证各题目难度相当前提下,考生在复试过程中随机抽取一套并作答,然后复试老师根据考生作答情况打分。最后按照初试+复试的成绩加权平均进行排名,最后确定录取名单。

我国研究生的发展历史,以及复试中“双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回顾我国研究生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也是历经挫折,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比如后来的“一票否决制”,以及2019年要求复试过程中全程录像,现场打分不得改动等要求。这些措施的提出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考研复试的公平性,避免复试走过场。今天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漏洞,但是可以看出这些年已经在努力的完善它,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上为我国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