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学问网 > 资讯 > 经济类

“六问”一季度经济形势②丨帮企业渡难关 政策制定和落实要精准、快速 2020-04-21 17:30

“六问”一季度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虽然当前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但中小企业陷入发展困境。中央提出要以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发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政府部门出台的企业复工复产政策落实得怎么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4月15日至18日线上调研了浙江、安徽、东北地区以及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的17家企业,被调研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程度不同,大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情况好,中小企业情况差。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虽然我国率先复工复产,但很多中小企业依然复工复产困难,复工没有复产、复产没有达产的情况严重,是否可以调整现阶段政策目标和任务,救助政策必须“快和准”,可以实行优先救助政策。同时加速需求激发,在外需大面积锐减的情况下,各地可发放消费券全面激活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应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精准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马淑萍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在疫情冲击下,各企业评价,政府对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开绿色通道的政策不错,外贸和出口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替代出口。有些企业开发快速应对市场的产品,比如奥康集团依靠供应链和智能制造优势,打造超高性价比产品,开展定制业务。有些企业创新营销模式,“线上+线下”协同营销,创新连锁经营模式,以稳定市场。有些企业灵活生产、灵活用工。中小企业订单不稳定,减少工时,适当提前生产,来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中小企业评价最好的政策是减免社保费用,直接减轻了企业用工成本。虽然各地在积极落实复工复产政策,地方政府在为复工复产开展调研,但仍有企业获得感不强。”马淑萍表示,政策落实不好的原因是政策多、碎片化,针对性、精准性不强,最需要救助的消费类企业没有得到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及时,企业没有享受到补贴和金融政策,有的中小企业甚至认为贷款更难。此外,存在供应链断裂风险。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现在部分举措操作性还需更灵活,比如各地对中小微企业减免房租的先交再免、早交早免的做法,应该给予中小企业授信额度,可随借随还。提供多种灵活的还款方式。保市场主体的主战场是保中小微企业,不是保具体的企业,而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推出可项目化新应用场景、可操作化的新政策举措。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新动能研究室副主任邹士年对本报记者表示,应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精准性。这次疫情受影响的行业、区域非常广,但各行业、各区域以及不同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都有很大差异,如果能将有限的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细化政策制定和实施,起到“滴灌”效果,做到“因业施策”“因区施策”“因企施策”。

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建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是一个长期存在但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的重要议题,疫情让这个议题上升为关系经济全局和社会稳定的紧要事项。当前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既要救急,但又切忌病急乱投医,尤其要防止宝贵的资金在种种操作之下流向楼市,或者空转。 

中小微企业税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

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带来打击,各国普遍提高了危机应对等级,将救助计划放在首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需要得到及时救助。

马淑萍表示,新基建等经济刺激计划,难以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应调整现阶段政策目标和任务,优先救助政策。疫情应对政策可分为救助和经济复苏两大阶段。目前我国处于救助阶段向经济复苏阶段过渡时期,救助中小企业和救助困难人群任务还没完成,若错过救助的最佳时期,会导致行业和地区出现倒闭潮,困难居民生活得不到最低保障将影响社会稳定。同时,对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启动经济复苏计划,以刺激国内消费政策为主,新基建等投资可以因地制宜实施。

她认为,应加快救助政策落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财政困难地区,中央应尽快落实专项救助转移支付计划,帮助地方落实贴(低)息贷款、税费减免、就业奖补、社保费延期交付等配套政策。加强救助政策协调性,对相互矛盾的政策进行修订完善,明确救助企业条件,提高救助政策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

何万篷建议,对一季度营收低于100万元的企业能否免征所得税。

马淑萍建议,应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救助体制,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和员工工资这两个突出问题。设立专项救助贷款资金,由财政承担主要代偿风险,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落实贴息,信用体系共享,让更多商业银行和机构有积极性救助中小企业。另外,继续清理和防止政府和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欠款。加强国际协作,共同防范供应链风险。

徐建表示,中小微企业贷款难在宏观经济良好时都属于老大难问题,当前更不能将救助重心放在银行体系。但银行在保持信贷稳定性、不盲目抽贷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当前对中小微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税和费是政府可以完全把控的领域,也是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利好,最好尽快实现能免则免、能减则减。

同时,徐建表示,对中小微企业专项救助扶持需要精细化扶持。比如,对科技类、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重点给予信贷和产业基金等方面的支持;对于有一定就业容量的企业,更加注重岗位和工资补贴。 

激活消费需求,加强企业主政策的知晓性

“输血不如造血,刺激需求从而促进供给增加更符合市场规律,特别是在外需大面积锐减的情况下。”徐建表示,各地可广泛采取发放消费券的形式,全面激活被抑制的消费需求,疏通经济循环的经络。同时加大政府公共采购力度,向中小微企业更多倾斜。

马淑萍表示,政府应做好社会兜底工作,重点关注受冲击大的、就业多的行业和群体。支持地方发放消费券,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利用政务服务系统,设立专门窗口提供企业救助服务,包括救助申请、融资协调等。

邹士年表示,应加强政策的知晓性。虽然目前中国政府网上设立了“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政策库”,国务院政务服务平台上建立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栏”,工信部网站发布了《支持中小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政策指引》,但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通过与普通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渠道宣传效果可能更好,比如微信小程序,或是通过中小企业主的手机号进行政策发布的推送等方式,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主知晓救助政策。

他认为,应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的服务性,地方管理部门,切实扮演好“店小二”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