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学问网 > 资讯 > 经济类

莫迪放大招,20万亿能否拯救印度经济 2020-05-21 14:05

当地时间5月12日晚,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印度将推出总额为20万亿卢比(约合260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莫迪在宣布经济救助计划的同时,还提起了一百年前“圣雄”甘地带头抵制英国纺织品并购买印度布料的运动,并敦促印度人在经济上更加自力更生,将21世纪变为“印度世纪”。

对于20万亿卢比的大手笔,印度部分主流媒体持赞同态度,称它有助于安抚市场,刺激国内消费。印度首席经济顾问Krishnamurthy V Subramanian乐观预计,印度将出现V型复苏。

当然,也有泼冷水的,印度反对党领导人P. Chidambaram表示这是一次令人失望的刺激计划,它没有给农民工生活带来任何改善,也没有刺激内需。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称,该计划对非正式经济部门和创造就业毫无用处。

经济“清零式崩盘”

外界普遍认为,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数量和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冠疫情一旦失控,将演变为巨大的灾难。

截至5月19日中午12时,印度累计确诊人数达到100328例,已有3156例死亡。

对于一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印度目前的人均感染率要远低于许多欧美国家。但截至5月5日,印度其实才累计检测了119.2万个样,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更多。

自3月25日开始实行封锁防疫以来,印度只有售卖生活必需品的商店被允许营业,人员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包括火车在内的所有公共交通全部停运,私人车辆出行也受到限制。与此同时,印度的社会和经济已几乎被拖垮。

截至5月5日,印度累计检测了119.2万个样,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更多。

CMIE在5月13日发表的季度消费者金字塔家庭调查(CPHS)中指出,疫情期间,印度有84%的家庭出现收入下降,失业率从3月21日的7.4%急剧上升至5月10日的25.5%。

此前在4月初印度官方公布的1.22亿失业人口中,有9130万是小商户和临时工。但是,相当多的领薪工人(约1780万人)和自雇人士(约1820万人)也在此次疫情的冲击中失去了工作。

5月6日,权威金融数据公司IHSMarkit发布数据:4月印度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跌至5.4,成为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个位数数据。同时,该数据也创下了该指数的世界最低纪录。

正因服务业PMI的剧降,印度4月的整体PMI已由3月的50.6降至7.2,瞬间击穿荣枯分水线。此次,印度经济数据的暴跌,被许多专家称之为“清零式崩盘”。

毫无疑问,疫情和隔离措施已经给印度经济造成严重影响。高盛预计,印度将陷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预计印度第二季度GDP年化季率将萎缩45%,此前预计为萎缩20%。

经济刺激效果存疑

莫迪所宣布的20万亿印度卢比刺激方案,包含了3月26日公布的正在实施中的总额为1.7万亿卢比的救助计划。

5月13日,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公布了更多的方案细节。她表示,在这笔资金的分配方面,印度政府会向中小企业、电力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公司注入急需的流动资金。

莫迪政府出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一是希望能缓解疫情下高失业率的问题,二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打破制约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牢笼。多年来,印度过于严格的土地法和劳动法阻碍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以劳动法为例,缺少弹性的雇佣权令印度在制造业的外资引入上缺少优势,制约印度经济的发展。

提及劳工改革法,印度国内都会爆发人数过亿的罢工。

对印度政府来说,打破制造业瓶颈迫在眉睫。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已在13日表示,印度将在特定时间内放松劳动法。彭博社也报道称,印度各州正在放松劳动法,不仅会延长工作时间还会给予公司更加灵活的雇佣权。这一系列举动都展现出莫迪政府推动劳动法改革、提振“印度制造”,拉动经济发展的急切心态。

不过,印度的改革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数。一是印度政府财政赤字高企,债务负担加重,穆迪已将印度的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并认为2020年印度的赤字率可能会提高至5.5%。债台高筑的印度政府能否兑现20万亿卢比的经济刺激计划仍然存疑。

二是劳工法改革阻力非常大。2015年,莫迪就因改革劳工法遭遇执政以来的最大规模罢工,经济损失达到几十亿美元。在随后的几年里,凡是提及劳工改革法,印度国内都会爆发人数过亿的罢工。

印度的经济改革遇到的问题也是疫情下许多国家面临难题的缩影。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遭到重创,大多数国家都通过出台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来减缓疫情对本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不过,世界银行已发出警告,将当前的债务积累浪潮描述为自1970年代以来“最大、最快、最广泛的债务增长。”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所产生的债务问题,对一些国家来说可能意味着更严重危机和衰退的风险

能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随着新冠病毒肆虐造成全世界数百万人感染,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毗邻中国的印度迫切希望能占领中国退出后的制造业空白领域。

印度交通部长尼庭贾德卡利最近在一次访谈中表示,中国的全球地位被削弱,印度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就好比因祸得福。位于印度北部的北方邦,总人口与巴西相当,已经在组成经济团队吸引那些有意放弃中国的公司入驻。

据彭博新闻社的报道,印度也在准备划出总面积相当于两个卢森堡(约5000平方公里)的区域,提供给那些希望迁离中国的制造企业,而且印度已经与1000家美国跨国公司接洽。

不过,在全球负资产问题严重的大环境下,重新安置调配整个产业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印度迫切希望能占领中国退出后的制造业空白领域。

独立经济学家卢帕苏博拉曼雅说:“因为疫情,很多这些公司都面临严重的现金流和资本限制,所以在决定下一步怎么做之前都会相当谨慎。”

长期观察中国事务的《金融时报》前驻香港分社社长拉胡尔杰克布认为,印度政府正在集中可使用的土地资源,是朝正确方向迈进的一步,但是仅仅有土地,还不大可能吸引大公司搬迁工厂来印度。

他说:“生产线和供应链之间的粘性比人们理解的要强得多,很难在一夜之间就把它们一分为二。”

“中国提供的是完整的基础设施,如大港口和高速公路,顶级的劳动力以及精密的物流系统,这些都是满足国际公司运营遵循的严格交付期限的关键因素。”

另外一个使印度不大可能成为全球跨国公司首选地的原因是,印度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全世界主要供应链。

2019年,在经过7年的谈判之后,印度退出了由12个亚洲国家组成的极为重要的多边贸易协议,总称为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印度这样的决定使得印度出口商进入那些与其它国家互免关税的市场时很难获利,也无法向贸易伙伴提供互惠。

印度不稳定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及不均匀的监管也都是持续让跨国公司感到麻烦的问题。

由于中国劳动力和环境成本增加,跨国公司在大约10年前就开始把生产线从中国搬迁,最近几年中美贸易紧张关系使原本缓慢的迁移加速。

据香港《南华早报》统计,自2018年6月,也就是中美贸易战开始之前的一个月开始,美国从越南进口的货品突然飙升了50%以上,从台湾的进口产品也增加了30%。

印度被认为在此过程当中没有多少进益,因为印度没有创造出条件允许跨国公司不但向印度本地市场提供产品,而且利用印度作为生产基地向全世界出口。

但是随着美国加大力度与中国脱钩,日本向本国企业拨款帮助将工厂搬出中国,英国议员受到压力重新考虑华为在5G网络建设中的作用,全球的反对中国情绪持续升温。有专家,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印度应该开展广泛的结构性改革,利用这些席卷全球的地缘政治风向的改变来重塑印度与世界的贸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