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学问网 > 资讯 > 经济类

中国经济“逢8衰退、逢2增长”的规律能打破吗? 2020-05-26 13:40

2020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两会”上释放出来的政策信号,将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策略定下基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冯科教授,在这里为我们解读202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探寻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01

通胀抬头与人民币国际化受阻是今年经济两大风险

我们首先对两会的经济政策做一个解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立GDP增长的具体目标,这非常的特殊。中国经济面临的两个最大风险是什么呢?对内要防范通货膨胀,对外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在于如今我们正面临一个去中国化的环境,我们应该如何的应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通货膨胀的风险会逐渐凸显呢?今年的赤字率我们定到3.6%,去年的赤字率是2.6%,赤字比去年多了1万多亿。为了对抗疫情,我们还发了1万亿的特别国债。

实际上,去年的赤字率突破了2.6%,总的赤字大概是4万亿。按照今年的财政预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大概有6-7万亿的财政窟窿,所以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什么呢?很显然就是财政部透支,央行买单,直接印刷钞票,所以可能有比较大的通胀风险。

我们不像美国,美元占据世界霸权地位,可以通过定量宽松货币政策1-2-3期,向全球转嫁风险,滥发货币可以在全球得到分摊。如果中国人民币还没有国际化,我们要增加货币发行,或者要搞财政赤字货币化,那么只能向全国人民摊销。

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的货币发行增长率一直是高于GDP增长率的。最高的时候有17%,低的时候也有8%,都要比GDP高。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出现通货紧缩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人民对于房地产的热情,像海绵一样吸收了大量的货币。

如果我们坚持“房主不炒”的策略——当然这个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但可能会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房地产作为“海绵”吸收货币的功能就会减弱。加上资本市场在各种事件的冲击下会跌宕起伏。当资产吸收货币的功能减弱,这些钱就会流向生活领域的消费品。所以通货膨胀就有抬头的风险。

对内我们要防范通货膨胀,对外我们的人民币远远没有国际化,要向外摊销货币危机基本没有可能。中国的贸易总额占世界的17%左右,但人民币的结算份额大概只有2%左右,在全球贸易当中,美元的结算份额达到70%。

在疫情的冲击下,在西方国家“甩锅”、抹黑中国的情况下,人民币的结算份额有可能进一步减少。这对于我们的经济全球化会产生重大影响,对外我们要防范去人民币化的风险,可以通过数字货币来突破这个困局。

在2019年,阿里的支付宝,能够做到在毫秒级的时间里面兑换38种货币,这是一种进步。我们要通过新的技术绕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对人民币的束缚,这还是有机会的。总之,对内最大的风险是通货膨胀的抬头,对外最大的风险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结算份额的进一步萎缩。

02

技术外溢对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贡献最大

当前,为了应对疫情,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是说易行难。比如,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更多的是喊口号。银行的商业模式注定了它只会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所以,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的契合度要高,才能够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如果是打大的折扣的话,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从外部环境来看,尽管我们可以在关税上做一些妥协,但依然会受到打压。所以,我们的企业要做好最坏的准备,因为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的经济足够有韧性。我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测,有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看法。短期的中国经济,符合一个“逢8衰退、逢2增长”的规律,改革开放四十年都没有脱离这个规律。

1978年物价上涨,1979年推进改革开放,82年经济有所缓和。88年开始“价格闯关”的改革,通货膨胀很严重,又遭到西方国家的制裁。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又启动一次新的改革开放,经济开始启动。

98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经济开始出现困难。98年以后,为了刺激经济,启动了住房改革,汽车进入家庭。2001年中国加入WTO,02年中国经济又开始启动。02年到08年,中国的出口持续按照平均年化30%的速度增长。

到了08年,中国经济又面临新的挑战,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来了。09年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出台,地方政府16万亿配套,中国经济又从低谷启动,到2012年到达一个新的高度。直到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中国经济又开始向下运行。

现在是2020年,按照中国经济“逢8衰退、逢2增长”的规律,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的起点最早是2022年。所以我们还要扛2-3年,不能太乐观,短期的经济走势预测符合过去四十年的规律。

中期的话,中国经济需要完成一次转型。在3-5年的时间内从外需型转到内需型,这个过程中需要经济个体之间多帮衬,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企业多雇人,还要开发一些新的消费需求。

长期是10年到30年,长期的经济增长就是靠技术红利。购买技术和自主创新要同步进行,如果仅仅是自主创新太慢了,比如高铁技术,要不是有引进技术的话,仅靠自主创新要400年才能完成,时间成本太高了。

技术创新除了有资本成本,还有时间成本。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为中国买来技术,因为西方国家绝对不是铁板一块的,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绝对不能人家一说封锁,我们就只搞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时间成本太长的话,中国就会陷入一个长期衰退的周期,因为没有技术创新。

如何解释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最有力的解释就是技术的外溢。什么叫技术的外溢?西方国家把技术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中国开始对外开放。也就是中国这只沉睡了350年的雄狮,在西方国家的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电机时代都没有醒来,而在计算机时代醒来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等于说是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的一次伟大的溢出,没有人类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不可能有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的。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比如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勤奋的精神,还有穷怕了的心理,希望改变生活的愿景。我们的劳动力素质是非常高的,农民工能吃苦,有知识的劳动力的学习和模仿能力非常强。

解释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增长的红利,大概有这几个因素。那么未来是否能延续这些因素呢?中国人的改变生活的愿景、学习模仿的能力没有削弱,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所消退,但依然不差。而最重要的技术外溢这部分,美国直接进行了切断,不给你技术红利。美国不仅是自己不给,还要联合其他国家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如果我们得不到技术的支持,发展就会很慢,享受不到红利的溢出。

所以,我们能不能获得未来全世界的技术红利溢出,决定了长期经济发展的能力。怎么样获得技术红利?一方面要自主研发,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从其他国家获取新技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