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学问网 > 资讯 > 法律类

《检察风云》:法科生该如何学习法律 2023-02-28 10:48

当一位十八九岁的少年,怀抱理想,走入法学院的大门,他急切地想要知道:如何学习法律?如何度过法学院的生活?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明辨、实现公平和正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去仔细阅读《法学第一课》(桑磊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一书,该书汇集了30位身居“海底深处”的法学家,为给出系统的方向性指引,他们先后以访谈或撰文的方式,真诚而又深刻地向法科生们点亮了一盏盏关于法学的指路明灯,指出通往“最精美的景色和食物”的秘径。

对法律的感悟。作为一名法学少年,他该如何学习法律,如何掌握法律呢?王涌教授以老卡尔的身份,致信少年卡尔,在信中,老卡尔以洛克、斯密、卡多佐的中学教育为例,指出“启蒙”教育应做到两点:一是不可坐井观天,要有世界眼光,阅读西方经典是必要的路径;二是超越教条的束缚,理解中国问题的本质,要有远见卓识,站在扎实的学识上看清历史方向,把握时代精神。要想成为法学家,没有广阔视野是不行的,没有深度学习是不行的。广阔视野来自书单,书单就是指路的基本方式,为此,要阅读一本哲学史,如黑格尔的《哲学史演讲录》,要阅读一本世界史,如威尔斯的《世界简史》,要阅读一本西方文学的入门书,如王佐良的《英国散文的流变》,要阅读一本经济学经典,如斯密的《国富论》,要阅读一本社会学的著作,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还要精读一本法理书,如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深度学习主要有三种方法:写文章、办案件和讲课。进入法学院,深度学习主要靠自学,要养成练功的习惯,如每天读法学经典著作,每天背诵一段法学经典,每天读经典判例,每天听一段法庭英语辩论……因此,成为法学大师的秘诀就是靠练功。第二位登场亮相的是劳东燕教授。她将目光聚焦于大学四年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在学业之余,适当关心一下自己所处的社会;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把努力的方向放在如何不断地与理想中的自己拉近距离之上;在学习方法与对待学业上,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并尝试不断拓展未知的知识领域。南京大学朱庆育教授则引导我们该如何读书。书读不懂,怎么办?他的体会是,只要认定是经典著作,读不懂就硬读,一本一本啃下去,知识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理解能力会越来越强,所积累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读书总记不住怎么办?第一个办法是,先忘掉记忆的事情,找类似主题的文献,一本接着一本读,从而掌握这个主题或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如果这本书太经典,那么要试试第二个办法,那就是多读,一遍又一遍地读,“反复阅读可以维续记忆,更重要的是,经典之作,必定是常读常新的,不同时期阅读,会有不同收获。”华东政法大学刘宪权教授信奉两句话:天下第一好事是读书,人生第一要事是健康。所谓读书,就是与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人对话,他们替你经历了你不可能经历的事情,他们替你悟出了你不可能悟出的道理。对于法律人,我们应做插花人,而不是赏花人、采花人,“当你亲手采撷过成千上万枝花,插花技艺日臻纯熟,直到发觉现有花材已不够为你所用时,你才有可能尝试去栽花,为法学的秘境花园再添一缕芬芳。”健康除了做到身体健康,更要做到增强心理上的免疫力,还是建议要多读书,因为读书可以回归心灵的平静,可以总结出排解苦难的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刘东亮教授以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法律人而言,“终生学习”至关重要,而在大学时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好方法,将是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富。如何树立对法治的信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仁山教授给出了回答:对法律的信仰,不是指将法律铭刻在石柱或青铜器上,而是将法律铭刻在人们的心里。为此,一方面,要学习好法律,培养学习兴趣,努力养成法律思维习惯和法律思维意识,坚守一颗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心,并且坚信“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更要坚信,我们国家必将坚定不移地走法治之路。

对学习法律的感悟。这部分中,编者以访谈的方式依次采访了7位法学教授。第1位是西南政法大学付之堂教授,他以“法之理在法外”为主题, 指出:学习法律专业,不能局限于学习法律条文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绕到法律文本之后,去探索法律背后的逻辑:法律是什么?法律为什么是这样?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面对社会热点、纠纷,疑难案件,法律人需要的不是抢媒体头条,而是慢半拍说话;需要的不是化身正义女神的激情,而是抽丝剥茧、由此及彼、换位思考的理性。法理学是一门终身受用的人生学问,学习法理学,不仅要专心听讲,复习重点章节,还要学会换位思考,从老师的角度思考这个知识点怎样出题合适。对于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时光,付之堂教授的建议是:好好读书,更加深入阅读经典作品;多听讲座,深入追踪法治前沿,把握改革开放历程。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以“做一个‘完全的法律人’”为题,畅谈了所思所悟,他认为,培养对法律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掌握大量的法律概念,无论是否喜欢,先去了解它,把书本上的概念和知识搞懂;其次要把这些概念还原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样本;最后要培养上手能力,借助案例来学习。大学四年该怎么办,舒国滢教授的建议是,大学时光非常宝贵,每一位同学都要珍惜在校园里学习的时间,要从心底里感受大学给我们提供的知识和智慧,希望所有学习法律的同学们都能够成为“完全的法律人”。第3位登场的是清华大学周光权教授,他以“法律和法学能够让所有人活得更安心”为题,指出法律、法学独有魅力在于,法律要解决纠纷,法学要交给你论证和说理的技巧,让你获得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论,能够洞察世间一切苦难,运送正义!通过法律和法学,能够让这个社会更加有序,让所有人都活得更安心。而学习好刑法学,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了解刑法学与民、商法学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不相同;理解刑法并不单纯强调惩罚,还有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注重对刑法的解释,做到精巧而最佳;明晰在刑法学中不存在“非黑即白”的现象。如何度过大学四年,周光权教授的建议是,多看书,尽可能阅读与法学有关的书籍,了解人类思想;多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多走走,到处看看,了解社会。中国人民大学陈卫东教授以“追寻心目中的正义”为题,指出:要注重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养成“从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际案例授课可以使得我们对有关法学理论理解得更为深刻;用法学理论来指导实践、解释条文、宣传法制能起到生动深刻的效果。该如何度过大学四年,陈卫东教授的建议是,首先,打好专业基础知识,广泛阅读相关著作,努力拓展自己的涉猎面;其次,学好一门外语,实现与专业知识的良性互动;再次,多参与社会实践,尤其要多学习、总结和借鉴司法实务经验,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宋英辉教授则以“健全的刑事诉讼法是正义的实现方式”为题,指出:刑事诉讼法学科最大的魅力在于学习者有机会见证诸多要素在理论与实践中碰撞出火花,最终达至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例如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公正与效率、控辩审三方关系等要素。如何学习好刑事诉讼法?首先要掌握好基础理论,其次要多看法条,三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四是既要品味经典,又要接触前沿。中国政法大学黄进教授以“高素质的法律人应做到情、法、理的有机结合”为题,指出:学好国际私法,应培养扎实的法学基础,尤其要学好民商法与国际公法,还要有良好的外语能力。至于该如何度过大学四年,黄进教授的建议是,还是要多读书、多思考、多研究、多练笔,时代无论怎么变,对于法科生而言,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作为本部分的最后一位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王健教授以“根深深地植入泥土,而花苞和花瓣向天空伸展”为题,指出:学好中国法律史要注意以下几点:以教材为中心,用心攻读教材;做好笔记,用心记录;注意通过对比分析提取公因式。王健教授送引用法学家吴经熊对法律所作的一个形象比喻:法律是理想与现实的契合点,就仿佛莲花,它的根深深地植入泥土,而花苞和花瓣向天空伸展。

对学习法律方法的感悟。这部分有17位法学家对各自主攻的学科该如何学习提出了建议。如何学习法学?北京大学杨明教授认为,想要实现牢固掌握法学基础的目标,唯有下苦功夫认真读书、多读书;要在入学后尽快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跟随课堂教学的阅读,二是扩展知识面的阅读。说到读书的方法,一是应当非经典而不读,二是读书不仅要走心,而且要手、嘴配合。不管未来是走学术研究的路,还是做法律实务工作,都需要埋头苦读。西南政法大学陈伟教授则从学习应有目标、规划、方法、指引四个层面给出了建议,目标层面,要树立法治信仰,积淀法学专业知识,掌握法学学习方法,塑造法学思维方式;规划层面,要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形成、完善法学知识体系,认真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方法层面,要培养“精”“明”的读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如何学习法理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祈春轶副教授希望不要轻易为“法理学的阅读”止步,试着读一点,读得更多一点,再多一点;还可以通过与案例结合来学习,以培养理性知识、法律推理、理论思辨等能力;需要铭记的是,无论世界如何改变,你最后的栖身之所、安身之处都将是你对自己专业的理解和挚爱,以及随之磨炼和养成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北京师范大学梁迎修教授则提出了一些法理学学习攻略,主要是:阅读法理学的经典著作,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法理学分析,结合部门法学习法理学,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学习法理学。如何学习民法?华东政法大学金可可教授认为,首先要有长期艰苦战斗的准备,沉下心来,日积跬步,终至千里;其次要加强自学,“动手”学,勤做笔记,撰写案例研习报告,“动口”学,以读书会、口头报告等形式,相互讲授。中央民族大学唐勇副教授则从抽丝剥茧、鲁钝致远两个角度给出了建议,所谓抽丝剥茧,就是说,民法学不是简单通过判定对错来解决冲突,而是需要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发现解决双方利益冲突的“黄金分割点”;所谓鲁钝致远,就是对于初学民法者,不妨少关注一些方法、技巧,多下一些笨功夫,做到每日练功。如何学习刑法?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认为,不仅要掌握刑法专业知识,更要经受刑法思维方法的训练,从而从法律门外进入到门内。清华大学张明楷教授认为,首先必须保持对刑法学的浓厚兴趣,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必须熟悉刑法条文并且尽可能明确刑法条文的真实含义;必须紧密结合具体案件与社会生活事实学习刑法;要防止因为错误的直觉形成错误的结论;解释刑法时,心中应当永远充满正义,追求最妥当、最合理的解释结论;要多读书,也要多训练。中国人民大学李立众副教授认为,要怀有恭敬之心,充分信任刑法;要熟悉规范,理解、掌握刑法条文;要掌握法理,阅读经典刑法教科书,还要涉猎广泛,阅读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书籍;要坚持实战,做习题、阅读判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方军老师认为,要练好刑法基本功,掌握基础性的概念和整体理论架构;要避免将经验判断作为解释刑法问题的依据;广泛阅读经典著作,健全的人格和良知需要读书的指引。如何学好民事诉讼法?清华大学陈杭平副教授认为,对于法科生来说,既要反复阅读教材,又要仔细琢磨法条及司法解释,认真领会概念;既得脑洞大开,又要知分寸,懂得“见好就收”而不是放任自己“思无涯”;既要不停输入知识,又要不断通过随堂测试、案例分析等进行知识输出。西南政法法学吴志伟讲师认为,首先要学习经典论著,其次要做到亲身实践,如研读裁判文书、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如何学习刑事诉讼法?北京师范大学何挺教授认为,要掌握四个方法:采用动态和关联的视角来看待刑事诉讼法中的每一项规定;牢牢把握住“权力”与“权利”这一对核心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密切联系司法实践。如何学习商法?西北政法大学程淑娟教授认为,要掌握商法原理的层次性,第一个层次是具备扎实的民法基础,第二个层次是学习好商法的总论,第三个层次是学习好商法的分论;要研习商事案例的有效性,逐步提高案例分析能力;要养成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如何学习行政法?中央党校杨伟东教授认为,要注意三对关系的处理:原理与规则、共识与异见、过去与发展,对这三对关系的把握,有助于深化对行政法知识的理解。如何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中国政法大学张丽英教授认为,要定好目标,进行海外交换学习,重视实习,多参加论辩赛等比赛。如何学习国际私法?中国政法大学霍政欣教授认为,要有历史的维度和视角,有超越国际私法的思维和能力,有捕捉和分析当代中国鲜活私法实践的眼光和敏锐度。

法律,乃公平正义之术,公平和正义是法律人的永恒信仰。如何信守并践行这一法律信仰,需要我们从一踏入法学院大门的那一刻起,就将公平正义理念牢记于心,不断探寻、摸索其中的丰富内容,让公平正义之光引领我们的法律人生。书中法学家们的种种感悟,既有对法律理想、法治信仰方面的宏观指引,更有对学好部门法方面细致入微的微观指引,让我们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读罢本书,笔者认为,法律人要永葆公平正义这一信仰,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将读书作为起点。阅读不仅是探寻法律世界的入口,更是找寻法律精神的终点。唯有读书,才能准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也唯有读书,才能找到公平正义的真谛。二是保有法律人的情怀。英国法学家阿克顿说,“良知是人类必须坚守的不可或缺的堡垒。”对于法律人而言,内心良知是一种对法律的规则意识和精神追求,不仅是法律人的独有标记,更是法律人对国家、社会的一种情怀。有了这种情怀,法律才能彰显权威,法律人才能体现价值。三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代表法律本真,实践代表社会本真,如何让法律本真为社会本真服务,这就需要在法律的指引下,直面社会问题、解决争议纠纷、促进社会治理,而这一切,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此,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征程上,在建设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道路上,法律才能焕发独特魅力,法律人才能实现远大抱负,我国的法律事业也才能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