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学问网 > 资讯 > 经济类

中国经济,制胜新赛道 2023-03-10 13:55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挺进新征程,要求我们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这为新赛道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也为地方发展指明了发力方向。时不我待,只有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才能不负时代、赢得未来。

总策划:叶俊东

统筹实施:周清印 高远至

编辑组稿:李力 李建发 郑雪婧 孙好 孙文豪

调研采写:毛振华 向定杰 陈宇轩 于瑶 黄兴 刘巍巍

制胜新赛道(一):得新赛道者得未来

半月谈记者 毛振华

新赛道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中也将发挥推动和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赛道,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平稳转型升级,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领未来的新赛道

最近,北京精微高博精密仪器生产研发项目与天津市西青区洽谈对接,企业主营高精尖分析仪器研发、生产、销售。之所以选择西青区,瞅准的正是辖区内人工智能产业园愈发凸显的发展优势。如今,产业园内人工智能芯片设计、智能网联车芯片设计、物联网、汽车电子、高端精密仪器等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近年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产业形态日趋多样,产业跨界加速涌现,这为新一轮竞争发展提供了新赛道。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指出,新赛道具有五大典型特征:跨界是其本质特征;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蕴涵海量市场;发展呈现动态性,会通过迭代更新和裂变增长形成主赛道与新赛道;面向未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金照认为,数字化和低碳化是战略性新赛道的两个典型特征。从数字化发展来看,这一趋势正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环节;从低碳产业发展来看,这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

放眼全球,以新赛道为引领,才能发挥好我国市场规模、产业基础和政府组织优势,在新的全球性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进而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形成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新赛道为我国打开了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地带和占领未来主导产业制高点的机会窗口,绝对不容错过。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2年7月,上海发布三大新赛道产业行动方案,意在发力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三大产业。新赛道正日益从抽象的概念向着清晰的产业指向迈进。

上海为何选择这三个新赛道?相关专家认为,这是基于三个发展导向:一是具有引领未来的高度;二是具有赋能千行百业的广度;三是具有持续爆发增长的速度。

其实不止上海,各地都在纷纷谋划。着眼未来5年,天津在发布的“十项行动”中提出“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西安印发《2023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推进方案》,重点支持增材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迅速壮大,并前瞻布局生命健康、脑科学、氢能与储能等一批未来产业;武汉将做大做强集成电路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四川面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建设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工人在新能源汽车工厂总装车间作业 曹力 摄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各地围绕补链强链延链精准发力,将进一步打开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新空间。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业佳表示,新兴产业具备创新性、带动性和引领性,且普遍处于快速成长期,将释放和带动旺盛的市场需求。

各地的积极布局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其出发点都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落脚点则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已经成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领域。

精心筹谋,未来可期

站在新起点,竞逐新赛道。只要精心谋划、扎实推进,新赛道就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一个“未来工厂”车间的智能化生产线 谢尚国 摄

首先,要营造适合新赛道发展的政策、市场环境。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和产业生态是制胜新赛道的基础。王金照建议,引入各领域有实力的创新型企业、社会组织、智库机构参与新赛道生态治理,建立健全参与创新决策、整合资源、政策支持等规则,加快形成符合新赛道发展趋势的多方协同治理框架和体制机制。注重激发及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使其在市场机制下充分释放创新潜能。

其次,不急功近利,注重夯实创新根基。部分产业领域大干快上忽视基础受制于人的教训犹在眼前。专家认为,在研发方向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三个环节要同步发力,重视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特别是在战略性、关键性、前瞻性领域,政府要持续倾斜,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通过重大工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来聚焦关键瓶颈,牵引科技能力提升。

再次,人才是核心的优势和资源,要自始至终注重人才培养。要改变重仪器设备等硬件而不重视人才的思维弊端,努力建立健全培养和激励科技人才奋发作为的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制度。为人才科研创新营造宽松的环境,将其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心无旁骛搞研究。当然,还需加快高等教育相关学科改革调整的步伐,真正打通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

制胜新赛道(二):大数据掀起大浪潮

半月谈记者 向定杰

信息化变革之下,全球数据出现爆炸式增长。回溯既往,大数据这一概念在2012年前后兴起,并逐渐渗透至各行各业。实践表明,这场新的经济形态变革,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世所罕见,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浪潮澎湃,我国牢牢把握历史机遇,通过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数字”脉动显现新图景

回顾发展历程,我国在大数据领域布局早、布局深:2014年“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7年《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2022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

沿革至今,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其在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大数据”逐渐被更“时髦”的数字经济覆盖。对于二者的关系,业内普遍的看法是大数据发展加速了数字经济浪潮的到来。“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6.6%,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成为中国经济图谱上的一抹亮色。今年1月以来,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各地正争相竞速数字经济这条关键赛道。浙江、重庆、海南等地提出,力争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

国内通常把数字经济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两者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均逐渐上升。

数字技术赋能工业制造 万象 摄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从扩大内需角度来看,数字技术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赋能,成为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的重要领域。过去几年,我国数字化转型迅速扩张至消费领域,眼下,数字化转型还开始向工业制造业领域延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实体经济锻长板补短板的新引擎,将成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扣合点。

抢先机,谋长远

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算力已经成为新的生产力,这意味着相应的生产关系必须及时调整。为更好建设数字中国提供科学指引,我国就推动大数据和数字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加码“数字基建”。我国提出加快推动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数据中心成为各地投资“新宠”。2022年初,随着我国“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入选的8个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以及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响应迅速。不沿江、不沿海的山城贵阳,因率先深耕大数据领域,赢得了“中国数谷”的美誉。

——深化“数字服务”。202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持续优化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满足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从地方实践来看,“随申办”“浙里办”“粤省事”“渝快办”等各有特色的政务服务平台已深入社会肌理。除开数字政府,数字城市、数字乡村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护航“数字安全”。我国在数字安全领域形成了基本的法律框架,相继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字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监管新规。在保护国家数字主权和数字安全方面,我国已构筑了防护网。今年初,工信部等16部门发布《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划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

当前,需制定完善数据资源确权、交易等制度,探索破解数据确权、供给、定价、监管等难题,这有助于保障数据主权和大数据安全,也有助于摸索推进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

持续释放数字资源潜能

2022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指出我国数字经济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依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我国数字经济还需持续提振关键领域创新能力,有效弥合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数字鸿沟,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如何迎难而上,制胜新局?

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大数据核心技术应用方面,高端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设计软件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仍然待解。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指出,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针对“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带来的新需求,把握前沿发展趋势,研发引领性技术,锻造我国的技术长板。

稳步推进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紧迫性不一,不应过于求全求快,需保持足够的理性和耐心。下一步,应该继续强化政策手段,夯实企业主体的数字化能力,探索数据高效利用机制,强化公平竞争规则,打造大企业数字化转型主力军,同时引导带动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是我国数字经济的最大优势,但也给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去年,我国已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相关治理体系的构建绝非一朝一夕,必将是一个长期迭代的过程,未来还需持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把改革作为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各项改革措施系统集成。

制胜新赛道(三):人工智能点燃新引擎

半月谈记者 陈宇轩

近期,聊天机器人ChatGPT迅速成为全球科技界的焦点。这再次表明,人工智能不仅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国际科技竞争的“必争之地”。

在我国,多年来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在这条通往未来世界的赛道上,我国正一往无前。